姜珟轻轻颔首,神色淡漠。如今能确定的是晏云羲和李攸明面上虽然支持周襄,实则都要对付周襄。李攸身困长安,无法脱身。这场战事无论输赢,他都无法实际参与,只能做个幕后人。晏云羲帮李攸打锦王,一是为了做戏,让周襄放松警惕,二也是为了震慑锦王。
心中似有一计逐渐浮现。既然这场战争牵扯了多方势力,那她可以坐山观虎斗。尽管晏云羲人在汉中,但凉州不费一兵一卒。李攸虽然出兵,人却未至战场。锦王列兵蜀中,压制了周襄的军队。若是周襄大败,这三方该如何瓜分汉中呢?只要她稍加游说,谁都会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该瓜分最大一份的利益。只有让他们撕得你死我活,三方才有可能各退一步,将汉中让给势力弱小的她。
吃完干涩的饼后,姜珟上马,晏云羲随之而来,长臂环住她窄腰。
日渐东升,山间薄雾散去。金色晨曦洒在他的眸子上,散出琉璃的色泽。晏云羲扬鞭,抽出一个清亮的声响。风吹耳隙,如刀刃割过细腻的肌肤。
晏云羲的心绪,若被寒风扬起的华发,纷扰缭乱。姜珟乃先皇嫡长子,是正统。他支持姜珟,也是支持正统。可如今的姜珟却是姜璃,这意味着无论姜晟是否有先帝遗诏,皆是正统。他若是支持姜璃,就是对皇室的背叛。他要对抗的不只是周襄,还有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制度和世人心中的枷锁。
一个女子,怎能有继承权?
一个女子,怎能问鼎天下?
一个女子,怎能号令九州?
一个女子,为何不能图王霸业?倘若那个女子是姜璃,便没有什么不可能。
他是帝王的将相,也是民众的将相,姜晟暴厉冷漠,并无为君之德,他作为守卫民众的忠臣,就该推明君上位。只要姜璃是帝王之才,他才不会在意她的女子之身。
人们总是信奉约定俗成。前人剥夺了女子的权利,将数千万的女子困于宅院之中,让女子们安分守己,坦然接受这些不公平的制度与条约。因为身陷一方世界,女人们总是看不到这个世道扣在她们脖颈之间的枷锁。可他看到了,他相信姜璃也能感受到身上的重量。
他说过姜璃是他的底线。即便是流传千古的制度,只要束缚住了姜璃,他就要颠覆。他的小姑娘,从他第一眼见到之时,他就希望她能如苍鹰展翅翱翔,直上青云。他想要给她无边无际的温柔,也要给她无穷无尽的自由。
他记得他曾俯身,萦绕着酒气的湿唇蹭过她如白玉般雕琢而成的耳珠,问她想要什么。
“我呀……我想要河清海晏,盛世清明。”她那时的眼底似有星光的碎芒。
他揽住她的手臂愈紧。他的小姑娘只有这么一个愿望,他怎能不全力以赴?
姜璃,我定让你看到太平盛世!待到那时,希望你也能实现我的愿望。他唇角微勾,抿出一道粉润的浅弧。
长安城郊,兴善寺。
一年轻的小僧人同一老僧坐在屋檐下的蒲团之上。老僧危然端坐,双手合十,手间挂着一串小叶紫檀佛珠。而年轻的僧人,僧袍宽大,惆怅地仰首,盯着漫天乱舞的飘雪。寒风凛冽,这不合身的僧袍根本无法御寒。比起他的狼狈,老僧虽然穿着单薄,却从容自若。
自从被困兴善寺之后,除了晏云羲手下带来的零星消息,李攸再也无法窥探外界情形。也不知战事如何了……
“大师,胜造七级浮屠的善业你不要,鸠摩罗什大师的舍利你也不要,你究竟要什么……”李攸愁云惨淡地道。他双手拢住自己膝盖,赤足躲入宽大的衣摆之下,遮住满脚的冻疮。
“……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老僧低沉的诵经声若有若无地传来,粗砺的手指缓慢盘过佛珠。
“大师,你帮我离开此处吧……你若是担心周襄报复,可以跟我去荆州。荆州的寺庙不比长安差,我会让你当上住持。如果将来改朝换代,你就是未来的国师。”说到激动处,李攸跪在老僧跟前,宽大的僧袍垂落肩头,露出一片细腻的白。李攸攥起衣领,向上一提。手指上长的冻疮因为这举动而破裂,鲜血滑过肿胀的指头,在素净的僧袍上落下点点红意。
老僧身形未动,唇边依旧是念念有词。
“请大师放心。若是他日大师圆寂,攸愿意给大师镀金身,享千秋万世的香火。”许是怕老僧不信,他指天继续道,“只要大师助我离开兴善寺。攸绝不食言。否则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即便李攸说得口干舌燥,老僧依旧置若罔闻。
绝望……犹如一只无形之手扼住了李攸的脖颈。他快要被寺庙之中无边无涯的寂静给勒得喘不过气了。
不是没想过逃走。兴善寺乃皇家寺院,有重兵把守,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周襄的眼皮下。这些日子,他在可走动的狭窄之地内,反复探查。在一遍一遍地揣摩偏殿内历经沧桑而变得色泽寡淡的壁画之后,他隐隐觉得这寺庙之中有一条密道通向城外。若猜测属实,这老僧是最有可能知晓内情之人。可他苦求了十几日,都未得到老僧的松口。
他借兵给晏云羲,可谓是孤注一掷。晏云羲答应带他出城,但他却等不及了。一旦周襄得知荆州背叛了他,他彻底会成为一颗弃子。与周襄同床共枕五年,他很清楚周襄会如何对付无用之人。他不但会死,而且死得会凄惨。也许会被车裂,也许会被削成人彘……一想到此处,他不寒而栗。
晏云羲还会来救他么……尤其是掌控了他的军队之后,应该希望他永远不会回去,最好是借周襄之手杀了他。这样晏云羲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取走他的势力吧。
他垂下首,心如死灰。皲裂的双手紧紧捏起僧袍,鲜血洇湿了灰黄的衣摆。
“难道佛祖也会站队吗?”他悲哀地道。
老僧念完最后一个字,长叹一口气。
“不听话的佛祖早已被杀光了。”老僧声色沉沉,似寂夜中的风声。
李攸微愣。佛在传入中原之时,不是如今的这般样貌,也试图颠覆过以前的政权。是了,如今留下的人,只会听从真正的当权者。
“大师忘记了心中的善念吗?如果上位者行不义之事,佛祖也不会宽恕他的!”李攸大喊。
“阿弥陀佛……”老僧轻念。
“太后娘娘来了。”一个小沙弥披雪而来,在殿门前抖落一肩的积雪。老僧从蒲团上站起,同小沙弥一道走入风雪中。
李攸满脸颓意,赤足踩着冰寒地面,双手撑在身后。单薄的身形挂不住宽长僧袍,衣领落在臂弯,露出一抹如新月般的锁骨。再也没了如周襄那般肆意的目光,他丝毫不在意这幅鬼样。
有人进来了,脚步极轻,身着玄铁甲胄。
李攸秀目轻抬。晏云羲的人终于来了……
那人单膝跪地:“请瑞王速速与属下离去!”
李攸一惊,慌忙拉拢自己的衣衫,从蒲团上立起:“当真?”
“晋王已经与锦王谈妥,如今正在去汉中路上,太后很快就会知晓了。事不宜迟,请王爷移步!”
“好!”李攸应道。晏云羲果真没有食言!他果真没有信错人!
侍卫领着李攸走到偏殿的后门处。对着后门的墙壁上是千佛论经的彩雕。侍卫攀墙而上,脚踩佛首,摸到一个长须佛像手中的佛经,上下拨弄几番,墙壁一角居然悄然出现了一个黝黑的深洞。
侍卫飘然落地,先行进入洞中,李攸连忙跟上。
没走几步,身后的石门悄然关上,周围陷入了一片昏暗。许是无人来过此处,浓重的潮气和霉味扑面而来。
李攸看不清前路,只好摸着墙壁,紧紧跟着侍卫。
没过片刻,前方出现了明晃晃的火光,刺得李攸双目眩花。他听到了拔剑的声音。
“李攸,你去哪儿?”这一声清丽且熟悉的女声,令他胆寒。
评论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