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查不出什么由头,皇帝便下旨停止这场鸡飞狗跳的查案。将伺候赵安宁的宫人以疏忽之罪通通处死。
皇帝为了彰显自己仁爱,平息太后怒火,厚葬了赵安宁。
张太后先后经历丧子、丧夫之痛,刚及不惑之年又痛失爱女,一连串的打击可谓是毁天灭地。
这一病就缠绵病榻几月,各种名贵药材吃了几十斤下去皆不见效。前朝反对太后辅证的大臣们立即联名上书让太后安心养病还政皇帝。
撤了垂帘,还了玉玺,自此这大权落到了皇帝一人手中。
张太后一面痛心爱女早殇,一面又怨恨皇帝无情无义。不单不细究爱女的死,草草敷衍了事,且还在她病中强行夺走大权,真真是泣血椎心。
皇帝不到她跟前,她心里的怨怼怒火无处发泄,来侍疾的徐皇后便成了活靶子。徐皇后纵使再温柔也经不起天天被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后又经赵锦宁的提点,便装病在躲在宫中休养。
其他嫔妃、奴婢们对前段时间大肆缉捕的事都心有怨言,又见皇后都不管慈宁宫了,这些人也就愈发怠慢疏懒。
往日热热闹闹,前呼后拥的慈宁宫迅速冷清下来,旁人都退避三舍,只独独赵锦宁还一如往昔般竭诚相待。早晚请安不断,侍汤侍药的极为孝顺。
夜晚将至,小太监们正在廊檐下点灯笼,“砰”的一声巨响从殿内传出来,吓得小太监一聚灵,手里的火绒燎了手,他哎呦着直骂娘,放低声音抱怨道:“太后病成这样还又摔又打,难为殿下这么孝顺来伺候她,她还不领情。”
太后一朝失势,半截身子都进了鬼门关,平日多有怨言的底下人也敢放言高论了。
另个太监见四下无人,大胆接话:“可不是,八成是病糊涂了,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就算是亲生女儿也不见得有这般孝顺的。二公主比大公主不知好多少倍……”
暖阁内,赵锦宁阖上窗缝,驱驱地上的摔碎瓷片,踱步走回床前,睨着形容枯槁的张太后,微微一笑,“太后娘娘可听见了?”
“这些奴婢也是,怎可如此胡扯,太后娘娘精明一世哪里糊涂?”屋内银釭高照,张太后能看清她满眼都是鄙夷不屑,丹唇带笑,柔柔软软的声音说出来的竟是扎心之语。“大姐姐若是活着,定会做的比我好,她是太后娘娘的亲生女儿,我怎能比得过?”
张太后气得浑身发颤,心突突猛跳,胸闷气短,一口气顶上来卡在嗓子眼下不去,堵的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满脸紫胀。仰在枕上睁着浑浊双眼忿忿瞪着她。
“我劝太后娘娘少动气,您啊,大福未享,且慢慢熬罢。”赵锦宁从袖中掏出一枚做工十分精美的香包挂在了帐子上,“昨儿锦宁谴人出宫给太后娘娘祈福,三清观的老道士看了您的八字。”
“他说您啊,命犯天煞孤星,是穷凶极恶的命象,刑夫克子。”
她颔首,对视上张太后恚怒的眼神,悠悠叹息:“原本锦宁不信这些的……可是您瞧瞧,先是大哥哥,再是爹爹,就连……”讲到这里,她抽出袖口的帕子掩唇,语调是悲伤的,但看着张太后的眼睛,乌黑发亮,弯弯似月钩,显然是满含笑意,“大姐姐也出了事……”
“锦宁心中甚是难过,特意求了这香囊,能够挡煞,太后娘娘放心,我自是天天烧香祷告,盼着您早日康复。”
张太后脸色可怖,瞪大的双眼将眼角皱纹撑开,费力地蠕动毫无血色的唇瓣,一字未吐,喉咙里滚动的都是痰声,她奋力扎挣着伸胳膊去拽赵锦宁衣袖。
赵锦宁往后一退,光滑衣料轻飘飘的从枯瘦如柴的手中滑走。她嫌弃地抬手抚了抚,抬眸看向张太后扭曲不堪的脸,温柔笑笑:“太后娘娘的手有股怪味,弄脏了锦宁的衣裳,今儿不早了,锦宁便先回去换件衫子,您好好歇息,明一早儿,锦宁再来服侍您用药。”
走到大殿门口,听得里间传出一声极为凄厉的叫声,她眼尾一扬,若无其事的徐徐迈出殿外。
颂茴在廊下等着,瞧她出来就迎上来扶她。
她攥着帕子擦擦眼角泪花,软软倚着颂茴,哀声道:“太后娘娘病情加重,你待会儿去禀告皇后……左不过就这两天了。”
此后几天,赵锦宁直接宿在了慈宁宫,昼夜照料张太后亲眼看着她不胜其苦的咽了气。
盛乾元年,是个多事之秋,边疆动乱未平,汛期黄河决了口子,大水淹了好几个州县,赈灾打仗都需要钱,国库吃紧,张太后在这个当头薨逝了,丧仪自是一切从简。
灵前,在外人眼里就赵锦宁哭的最为伤心,她大仇得报,心里十分酣然,不能大笑,就只能用大哭来释放释放。
她的仇恨终归随着张太后一起淹没在了泥土中,尘埃落定。
闲处光阴易过,不觉又是一年繁花似锦。
被禁锢在闺阁中的女子,不会因为你是金枝玉叶,住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皇宫,就能减少日日夜夜的索然无味。
进到四月,天气和暖,赵锦宁喜欢临窗绣花,用读书写字来打发打发无趣的时间。
她站在宽大檀木书案后,挽起衣袖,压平纸张,提笔沾墨,在宣纸上落笔书写。
她习小楷,启蒙以来着实下过一番苦功夫,字写的自是漂亮。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如闺秀般端庄秀丽,文雅大方。以前父皇常常夸耀:“若是个男儿,定能考个状元。”
之所以有这么一手好字,除了自身好习学,也为了爹爹那一点偏爱。
在这宫里,一旦没有宠爱,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想来很可笑不是吗?女子的价值要通过男人来展现。
她读文章习诗文,练得一手好字,勤敏好学不输两位皇兄,到头来只能通过讨父皇的欢心来体现丁点儿的价值。
大概这就是身为女子的悲哀吧。
为女为妻为母,不论身份高低,都只能拘泥于后院活的没有自己。
如果可以,她不愿这样活着。她想高飞,想看看四方皇城以外的天。
字落满宣纸,赵锦宁洋洋洒洒默了一遍《醉蓬莱》。
她搁下笔,读出最直抒心意的一句:“一举登科,蟾宫稳步,桂香满袖。”
忽然一阵风袭来,吹得桌面纸张莎啦啦响。她抚平宣纸,发现上头落了几片白色花瓣,抬眸一瞧,洞开的支摘窗,正对着院中那颗梨花树。
阵阵微风,梨花似雪,落得满地清白。
她离开书案,唤了颂茴进来伺候净手,“今年的梨花开的倒好。”
“那奴婢去寻个篮子,摘些梨花回来,”颂茴笑着接话,“殿下窗下梨花煎茶可好?”
颂茴跟了她几年,属实将她的心意喜好揣摩十之八九了。
她道了一声好,放下手中布巾,“今儿是个好日子,把树下埋的那坛梨花酿挖出来,庆祝庆祝罢。”
主仆两人一起到了庭院,赵锦宁摘花,颂茴挖酒。等忙活完,不远处的喧天鼓乐也停止了。
赵锦宁不由得举目往奉天殿方向瞭望,“传胪大典结束了,岑书一会也该回了。”
今日金殿唱名,皇帝钦点状元、榜眼和探花。
岑书主动去打探消息,说是要赏见赏见探花郎的风采。
颂茴笑道:“李公子学问那么好,奴婢觉得定会得个状元!”
“但愿吧。”
她并不十分在意霁言哥哥能够取得什么名次,他在她这里永远都是榜首。
赵锦宁拂了拂落在衣袖上的梨花,提着满篮花瓣刚走到殿内,岑书就欢天喜地的回来了。
“名次如何?”她曼声问道。
“状元许穆清,榜眼周煦,探花陆时侒!”岑书笑嘻嘻地回话,“长的都又俊又年轻,到时殿下选驸马,选哪一位都成!”
颂茴笑着嗔她:“嘴上也没个把门的,净瞎说!”
“李家公子呢?排名第几?”她替赵锦宁问出口。
岑书哦了一声,仔细想想:“李公子好像是第七。”
第七也不错,赵锦宁心想,霁言哥哥是姑母独子,纵使有真才实学,为避嫌疑,堵悠悠众口,皇帝也不会给他太高名次。
一时夜又至,晚妆将卸,颂茴伺候着赵锦宁更换寝衣,四下无人,说些体己话,“这下李公子有了功名,殿下也可向万岁爷透点口风,到时下旨赐婚了。”
赵锦宁不以为然,她走到床前坐下脱掉绣鞋:“没有女方上赶着男方的道理。”
在宫里生活这么些年,她早就养成了不显山不露水的脾气。
越是想要某样东西,就越是不能让人看出来,若不然会成把柄让人拿着挟制。
她小时候吃过太多这样的苦,但凡是她喜欢的东西,赵安宁都会毫不犹豫的仗着自己嫡长女身份夺取,毁坏。
譬如那只兔子,明明是她先喜欢的。
现在赵安宁不在了,没有人会同她争抢,她对嫁给李霁言这事十拿九准,只耐心等着便是。
颂茴有些忧虑:“金榜一出,各家贵女千金都盯着呢,李公子生的好,上门提亲的自是少不了,自古婚姻之事都是父母做主,万一大长公主再……”
她不以为意的打断颂茴的话:“姑母会去求皇兄赐婚的。”
太祖曾定下一条规矩,凡是宗室外戚不禁止参加科举,但不授实官,不许任京秩,即便霁言哥哥文经武略,也不会有拜相入阁的机会。
她那位眼高于顶的姑母自是会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国朝最尊贵的女子为妻,以维护李家满门荣耀。
赵安宁死了,现如今只有她一位长公主,姑母自是会主动求皇上下旨赐婚。
几月后正是中秋佳节,登坛祭月后,皇后在宫中设了家宴。席上未有外人,酒过三巡,大长公主赵漪便向皇帝求娶赵锦宁为媳。
边疆打了胜仗,国朝安稳,也不暂时不需公主和亲谈判。皇帝自是乐的成人之美,更何况他心里对这唯一的妹妹也是有疼爱的。转脸看向坐在下首的赵锦宁,笑着问道:“皇妹心中作何想?朕说过定要为妹妹寻得一位佳婿,今儿是妹妹的好日子,朕就将择驸马一事许妹妹做主,全凭妹妹意愿。”
赵锦宁起身纳福,羞赧一笑:“锦宁任凭皇兄做主。”
没过多久,钦天监就择出个吉日,说是明年六月十八日,公主这日出绛还有助国运。
婚事定下来,倒是比不得以前,依照祖宗规矩,订婚夫妻婚前不能见面。虽不能相见,但常常互通书信,李霁言还如从前那般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新鲜玩意都会托内侍送进来。她收到他的礼物也会回礼,一二来去互通的书信收了一锦盒。
赵锦宁摆弄着李霁言送来的竹蜻蜓,哑然自笑:“霁言哥哥,还当我是小孩子。”
“这说明在驸马爷心里,您啊,永远是个宝!”岑书在给她绾发,笑嘻嘻凑趣道:“婚后定会琴瑟和鸣,和和美美的!”
是这样吗?
婚期定下,她反而没着没落起来,嫁给霁言哥哥,是她一直所想,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她总觉得有些不踏实。
评论区
评论